“与媒体沟通不及时,在2012年526比亚迪E6着火事故中,短短5天内比亚迪市值蒸发了60亿。”比亚迪一负责人近日向21世纪网表示。
在解析会上,王传福承认在经销网络、媒体关系和品质问题上的失误,并坦言2013年是比亚迪三年调整的收官之年,比亚迪将以技术翻身,以电动车来破局。 王传福反思失误
但时至2010年比亚迪高增长的势头戛然而止。
2011年初,比亚迪公布财报显示,其2010年净利润同比下跌33.48%,其中汽车业务利润从2009年的35亿元下滑至17.4亿元,下滑幅度接近50%。
2012年3月,比亚迪公布财报显示,其2011年净利润同比下跌了45.13%,汽车业务的利润再次下降为13.85亿元。
2012年8月,比亚迪公布财报显示,其2012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达94.09%。2012年12月10日,由于业绩下滑,比亚迪被香港恒生指数剔除。
在此期间,还不断有一些比亚迪的负面消息爆出:经销商退网、大规模裁员、股票遭大股东疯狂减持、E6电动车起火等,让王传福与他的团队焦头烂额。
渠道盲目扩张建设、品质提升不够、忽视媒体关系,这是王传福坦言所犯下的三大过错。在意识到这个问题所在时,王传福及其率领的团队开始了三年调整,日前进入收官阶段。
经过调整,比亚迪当前经销网点数量从1200家减少到800家,其中有红网和蓝网各400家网点的两条销售渠道,分别售卖F3、S6和G6、F0等车型。为保障经销商利益,增加经销商的投资信心,比亚迪在未来扩网时,将优先考虑当地已有的经销商,并不会再肆意扩充网点。
而为解决一直困扰自主品牌的品质问题,比亚迪也采用两项措施:将新车两年平均故障率控制在1%以下,推出了4年或10万公里超长质保。2012年新车到店维修率下降了80%。
在与媒体沟通方面,王传福坦言自己是做技术的,他最有兴趣的实际上是在实验室与工程师们讨论技术,但现在他会花时间跟媒体做沟通。
526比亚迪E6起火缘由,现在已经证明了并不是比亚迪汽车的质量问题,相反还证明了比亚迪电池的过硬技术。但当时比亚迪没有与媒体及时沟通,让公众了解真相,短短几天之内比亚迪市值蒸发了60亿。这是比亚迪忽视与媒体沟通的一个血的教训。
目前,比亚迪已经建立了一个全方位与媒体及时沟通的公关队伍,并且王传福及其团队也将会更多地重幕后走向前台与媒体进行沟通。
自主品牌滴血前行
王传福及其团队从幕后走向前台,将比亚迪作为自主品牌成长过程的艰辛也更多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自主品牌的成长是在没有扶持政策下,受外资与合资品牌双重挤压的在夹缝中生存,目前随着国际汽车巨头对低价位车的关注和合资企业产品线的下探,品牌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自主品牌生存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011年中国汽车市场销售数据显示,2011年销售总量为1851万,乘用车销售1221万辆,包括合资自主和合作自主在内的自主品牌只有295万辆,仅占24%,不到1/4。
全国政协委员、一汽大众集团董事李维斗曾这样描述中国汽车市场基本格局中的自主品牌:影响力较弱,没有创造出知名的全球品牌,只能依靠压低价格的方式来获得微薄的利润。
比亚迪就是在此艰难中一路跌跌撞撞走来。王传福在谈到比亚迪的成长过程时,一度情绪激动,咳嗽不止,在解析会上短短几十分钟的发言中两次提到比亚迪是“滴血”前行。
“比亚迪受过很多冷眼,包括供应商的、一些地方政府的。有一次,我们拿着设计图纸去找制造商,他们还特意问比亚迪这图纸设计出来的东西是否能见光,怕因比亚迪抄袭给自身惹上麻烦。”王传福向21世纪网表示。
比亚迪汽车的起伏,更是让王传福及其团队体会到“滴血前行”的艰辛。
2003年比亚迪进入汽车生产领域。自2005年推出F3以来,比亚迪开始步入发展快车道。从2005年年产销2.5万辆起步,比亚迪多年延续着高增长,时至2009年比亚迪以44.8万台的总销量和同比大增283.3%的成绩,成为国内汽车企业总销量增长冠军。
2010年比亚迪基于对市场增长前景的乐观预估,进一步扩张产能,在2009年的基础上提升至年产量76万辆,产能增幅75%。
作为产能扩张的配套,比亚迪将2010年的销售目标定在了100万量,销售网络的扩张就势在必行。为此,其经销商数量从2008年的600多家增至1200家左右,并在2008年分网销售改革的基础上,将原有的A1、A2两个销售网络扩至四个网络。
但是这样的快速扩张让经销商进入无序竞争,利润大幅下滑,并最终导致了2010年底的经销商退网风波,当年比亚迪也未完成其预计销售目标。
2010年底开始,比亚迪进入新一轮的调整,在销售总经理夏治冰辞职之后,公司开始了大规模的减员,当年招聘的1700多名毕业生被劝退和分流,其中销售部门有900人之多。而随后创始人之一杨龙忠的离职、股东减持等因素影响,2012年比亚迪股价曾一度跌至史上最低位。
对此,王传福表示,对于周遭的冷眼,自己及公司将默默承受,自主品牌没有政策保护,市场不会给予更多的机会,必须为自己犯下的错误买单。
“我们自主品牌不容易。全球很多市场都有一定的保护行为,唯独中国没有,而其他很多外资品牌利润都来自中国。自主品牌还受到外资品牌与合资品牌的双重挤压。2012年发布的公务车采购的草稿目前还没有得到实施。我们并不抱怨,只有低下头,继续坚持。我们比亚迪有18万员工,从扫地的到总裁逐层分压,压力分担下去就是18万分之一,所以我们不惧怕压力。”
当有媒体问及王传福与给比亚迪无限光环的股神巴菲特时,王传福轻松一笑。“尽管我们近年来业绩不好,但还是会硬着头皮向巴菲特汇报比亚迪业绩的。但我们很坚强,在改进。”
电动车破局
在意识到自身错误后,比亚迪进行了调整,并将以电动车作为新的突破点。
尽管我国出租车辆保有量约为120万辆,公交大客车保有量约50万辆,电动车具有广阔市场空间,但由于购车成本高,补贴标准不一,全国市场还未被打开。
但王传福仍然坚信,电动车的未来可期,纯电动汽车产业在2013年迎来新的拐点,“2毛的电动车将革8毛的汽油出租车的命”。
王传福以深圳的电动出租车为例,向21世纪网算了一笔账。
据王传福介绍,深圳传统内燃机出租车平均每公里的成本花费是8角钱,而比亚迪e6电动车则是2角钱。一进一出乎4倍的差额,这对于包括出租车在内的运营车辆而言,经济效应是非常可观的。
目前,深圳出租车已有800辆采用了比亚迪E6,占到了当地出租车总量的7%、8%,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由于电动车出色的经济特性,当地很多出租车公司都在考虑要换成电动车,E6今年有望在深圳出租车市场取得重大突破。“E6的续航里程为300公里可满足长时间运行的需求。”
比亚迪针对E6纯电动出租车推出“零首付全额月供”。若以总价30万元的E6电动出租车为例,除去政府补贴的6万元,“零首付”的月供只需2781元。而每月的电力成本将比燃油节省6601元,对营运单位颇具吸引力。
此外,比亚迪还为纯电动汽车提供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的“三包”服务。王传福表示,目前比亚迪的充放电实验已近1万次,其电池容量仍能够稳定在70%以上。按此水平仍可驱动车辆行驶200公里以上。按充放电4000次,每次行驶260公里计算,E6的使用寿命也超过100万公里。
虽然电动车前景可期,但王传福也指出,国内各地地方保护政策仍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电动车发展。“尤其是K9主打公交市场,属政府采购,为打开当地市场,我们不得不考虑去当地建立组装厂。”
相比之下,在王传福看来,国外市场的拓展似乎过呢过顺利些。在海外市场,比亚迪已与荷兰、新加坡、美国、丹麦、德国、加拿大等签订新能源车项目协议,在以色列、加拿大、西班牙、英国伦敦实现电动车的运营或试运营。
“当前E6和K9在海外市场还鲜有竞争对手,未来我们计划在美洲和欧洲分别建立组装厂,仍将主打出租车和公交市场。” 二次腾飞
“2013年,比亚迪将二次腾飞,这次比亚迪宁可飞的慢一些,也不愿再摔跟头了,比亚迪不想有第三次腾飞。”王传福表示,比亚迪的“二次腾飞”将以新技术为支撑点。
解析会上,王传福率领廉玉波等比亚迪技术负责人,分别解析了不同的现有技术及未来规划,重点分析了比亚迪遥控驾驶、双向逆变式充放电和DM二代技术的三大技术。其中,双向逆变式充放电技术或将是比亚迪给新能车充电问题带来一场革命性的技术。该项集驱动电机、车载充电器、直流充电站三者功能于一身,既可把电网的交流电变成直流电实现充电,又能把电池里的直流电反向变成交流电实现放电,充分解决了新能源车充电难的难题。
新能源车的充电模式之争还未有解题,王传福直接一跃而过,以双向逆变式充放电技术进行突破,“革新充电技术,充电设备投资几乎为零。因为走得太远,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标准。” 王传福首次向媒体谈及的“绿混”技术,致力于电池的高度智能化,将于今年上海车展发布,这也是比亚迪今年技术的一个亮点。
比亚迪能否以新能源车弯道超车,还有待时间证明,依旧是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