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机构介绍>>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我国机器人走得“还不稳”

    ■本报记者 冯丽妃

    在北京四季青敬老院,有这样一支“医护队”,它们提醒老人按时吃药,帮助老人做康复训练,让老人上网解闷儿……时刻为老人的生活“尽孝心”。

    组成这支医护队的队员不是别的,而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中科院自动化所等单位共同开发的助老机器人。它们包括陪护机器人、肢体康复训练机器人以及床椅一体化机器人等。

    事实上,助老机器人仅是功能纷杂的机器人大家族中的一小部分。吸尘器机器人、导览机器人、搬运机器人……这些都是这个大家族中的成员。不知不觉中,机器人距离我们的生活已越来越近,一场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风暴已悄悄在酝酿中爆发。

    然而,专家指出,由于我国基础工业底子不扎实、科技体制存在制约性等因素,我国机器人走得“还不稳”,机器人产业与技术发展仍面临许多严峻挑战。

    追击未来“争锋”焦点

    当前,各国在机器人研究方面都雄心勃勃,分别推出各类研究项目或计划,研究领域覆盖了海陆空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

    美国机器人技术至今仍居世界首位。其研制出的无人机、“阿尔法狗”自治机器人、“达•芬奇”医疗外科机器人居于世界领先地位。2011 年6 月,奥巴马提出国家机器人发展计划,希望通过机器人产业发展振兴美国制造业。

    日本、欧盟也一向重视机器人技术研发,近年来投入数百亿元人民币着力开发机器人模块化技术,并增强机器人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事实上,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与社会老龄化加快,我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蔡昉今年曾表示,2013年我国人口红利将转为人口负债。因此,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已越来越难以为继。

    “由于机器人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现在各个国家都把机器人研究作为重点发展项目,美国更是想利用机器人技术把制造业从中国夺回去。”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小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指出。

    他认为,在这场关乎未来的“争锋”中,未来我国能否生产出大量满足实际需求的机器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基础工业仍“欠牢靠”

    “机器人研究对增强国防实力、提高处理突发事件水平、带动整体经济发展、改善老百姓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航陶永博士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近期,他与北航教授王田苗等一起发表在《中国科学•信息科学》杂志第九期上的《服务机器人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文受到极大关注。

    当前,我国已经研发出反恐防暴机器人、南极科考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服务机器人,同时研发出注入助老助残机器人等具有各种功能的、面向市场的个人服务机器人。

    然而,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原魁认为,我国机器人基础工业的根基“不牢靠”。以电机为例。当前,国内生产的伺服电机及控制系统由于性能较差等原因,仅在表演或实验中使用较多,而实用中仍多从瑞士等国进口。

    “一台进口电机与控制器的价格在2万元人民币左右,最简单的轮式机器人至少也需要用两个电机,再加上手臂等其他需要驱动的地方,一台机器人的成本也要数万块钱。”原魁表示。如果成本降不下来,要想让机器人走进老百姓家中就很难。

    他指出,基础部件往往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在当前电机制造中,技术已不是主要问题,其根本在于我国加工业不过关,基础工业水平仍有待提升。

    “大到电机,小到一个螺丝钉,虽然单个零部件的利润并不丰厚,但只要其中一个零部件技术上不去,整体产业发展就会受到制约。”陈小平指出。

    需挣脱科研体制的“魔咒”

    “一台机器人从最初研制成功到提升核心技术,然后发展到高精尖的产品,需要经过反复的试验,而我国当前的科研系统本身与评价指标并不鼓励后续研究。”原魁指出。

    他表示,我国很多时候一项课题在完成在研究论文、专利技术以及生产成品等初步评估后,就难再拿到继续深入研究同意领域的课题经费。反而,却转而支持另一单位在同一领域的项目。

    “体制问题不仅会挫伤科学家深入研究的积极性,而且造成‘狗熊掰棒子’的研究结果。不同单位反覆地做一个课题,经费都拿到了,但是关键技术与核心问题谁来解决?”他质问说。

    北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陈殿生教授指出,当前,国内助老助残机器人研究亟须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并在敬老院等实际环境下进行实际验证与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机器人样机进而形成产品。

    “我国虽然在精度加工等方面存有欠缺,但是机器人设计以及软件开发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同时,在机器人感知以自主导航技术等方面,与很过国家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陈小平表示。

    “基于机器人的服务性与安全性,我国尚需在加强创新研究的同时,提升基础工业制造力,促进科技体制改革,迎接机器人时代的到来。”陶永表示。

    《中国科学报》 (2012-11-05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