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使命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是支撑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战略高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对空间科学及其卫星工程的系统性和总体性管理及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引领空间科学发展,带动空间技术创新。
总体目标
至2020年,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将不仅具有全面的空间科学任务总体管理和技术支撑能力,而且在空间科学相关领域具有很强的基础研究和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既是我国空间科学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也是该领域国际著名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如美国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及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GSFC)、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本部(ISAS)、欧空局空间研究与技术中心(ESTEC)、俄罗斯空间研究所(IKI)等在他们各自国家中所起的作用。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是我国空间科学及其卫星工程项目的总体性研究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国家空间科学发展规划研究,具体负责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开展空间科学及相关应用领域的创新性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为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及未来发展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撑。
主要研究领域:
围绕空间科学及其卫星工程,开展系统性、总体性管理和相关技术研究,着力发展空间物理、空间环境、微波遥感和电子信息等方面的相关科学与技术,引领空间科学发展,带动空间技术创新。
主要研究方向:
太阳、行星及地球空间物理基础前沿问题,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连锁变化过程,天基和地基空间环境监测与探测,空间环境预报、空间环境效应预测及相关研究,航天器综合电子设备、空间系统的仿真与综合性信息技术,以及微波遥感技术与应用研究。
主要组织机构:
7个职能部门,以及论证中心、工程中心、研究中心、保障中心和运控中心等5个中心,拥有国家、院重点实验室各1个,国家野外站1个,以及中国唯一的“低纬探空、服务创新”基地海南探空部。同时还是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国家空间科学专家委员会办公室、COSPAR中国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等全国性重要学术组织和机构的挂靠单位。
重要代表性任务:
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核高基、高分和北斗导航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俄联合探测火星计划萤火一号,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风云、海洋系列以及多颗应用卫星的有效载荷和相关支持系统的任务,牵头国家空间科技领域规划战略研究,牵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子午工程,以及空间物理基础研究国家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空间环境保障973项目、空间天气建模973项目,多项国家863计划重大课题。
主要人才队伍:
截止2012年1月职工600人,平均年龄37岁。其中——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2人,预备研究员28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03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73人、硕士学位人员239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1人、通讯院士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1人担任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副主席、国际与日共存计划(ILWS)执行主席。
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863计划领域顾问1人,专家组长1人,领域专家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空间天气物理预报模式创新研究群体”1个,并获得该基金3+3滚动支持,完成“中国科学院空间天气学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1个;
此外,中心有千人计划和青年千人各1名,百人计划7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者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7人,理事1人。
具有空间物理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地球与空间探测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4个专业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飞行器设计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空间物理学专业博士后流动站。现在站博士后9人,在学研究生297名,其中博士生119人,硕士生178人,含留学生1名。
http://www.cssar.cas.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