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资源>>技术合作伙伴
技术合作伙伴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动物所)成立于1959年4月,其前身为昆虫研究所紫胶站,1963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南动物研究所,1970年划归云南省后改名为云南省动物研究所,1978年重归中国科学院,恢复原所名。


    昆明动物所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立足于我国西南及东南亚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从基因和基因组进化角度,解决“遗传、发育和进化统一”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力争成为该领域重要的国际研究中心;创制重大疾病灵长类动物模型和新型实验动物,推动疾病机理研究和新药研发;系统发掘农业动物基因和动物源性多肽等特色资源,引领我国动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2011年,昆明动物所“1个定位、3个重大突破、5个重点培育方向”的“十二五”科技规划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批准,同时成为西部唯一获得生命科学领域“创新2020整体择优”的研究所。在中科院组织的国际评估中,专家组认为“昆明动物所在基础研究、合作气氛、学术环境等方面工作突出,对研究所整体发展印象特别深刻”。“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技部组织的五年一度现场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昆明动物所现有30个学科研究团组;有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与云南省共建的“动物生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畜禽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个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以及中国科学院-英国东安格里亚大学生态学与环境保护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共建“生物资源与疾病分子机理联合实验室”、非法人研究单元“中国科学院昆明灵长类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生命条形码南方中心;中国科学院-云南省人民政府“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验动物中心、中国科学院昆明生物多样性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等联合共建的研究平台。中国科学院与云南省合作共建的“昆明动物博物馆”,馆藏各类动物标本66万余号,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动物种类、数量收藏最多的标本馆;图书馆有中、外文科技藏书3.6万册,中外文科技期刊15.57万册。100万以上大型仪器装备总值6052万元,。


    截至2011年底,昆明动物所共有在职职工321人。其中科技人员166人、科技支撑人员130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9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47人。


    共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7人(新增3人),“西部之光”人才入选者64人(新增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千人计划”短期项目入选者1人,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7人(新增3人)。


    昆明动物所是198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动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4个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动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5个专业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生物学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276人(其中硕士生144人、博士生132人)、在站博士后20人。


    2011年,昆明动物所共有在研项目360项(包括新增项目89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6项、国家重大研究计划1项,承担课题14项(新增4项);主持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1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主持科技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4项(新增1项);主持农业部“转基因重大专项”3项;主持科技基础工作专项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新增1项)、杰出青年基金2项、重点项目10项(新增2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新增1项)、云南省—NSFC联合基金3项(新增2项)、面上项目38项(新增7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新增1项);主持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25项(新增2项),院地合作项目6项;“创新2020”生命科学领域基础前沿专项2项;中科院干细胞先导专项3项,中科院生命科学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专项2项;主持云南省高端人才计划4项,匹配支持国家项目7项,面上项目28项(新增7项),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7项。


    2011年,昆明动物所创新成果显著。2月,(Nature Reviews Genetics)专栏报道王文研究组新基因起源和进化的研究成果,高度评价该工作颠覆了年轻新基因往往功能不重要的传统观点,以及阐明新近起源的年轻基因可以通过调控已有的重要基因来建立新的功能通路和捕获重要生物学功能。5月,由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晶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天然药物第1类抗抑郁症新药奥生乐赛特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物I、II、III期临床试验批件(批件号:2011L00825, 2011L00826)。8月,(PNAS)杂志发表了胡新天、马原野课题组人类早期逆境猕猴模型研究取得进展,研究结果发现出生后母婴分离会导致恒河猴的应激系统反应迟钝和行为表现异常,并且这些影响都是长期的、不可逆转的。9月,(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发表了宿兵研究组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ZNF804A新的功能突变,这个突变可能是中国人群中导致精神分裂症发生的重要遗传因素之一;(PNAS)杂志发表了王文研究组有关黑腹果蝇种系突变分布模式的研究论文,研究结果彻底否定了种系发育过程中速率恒定的流行观点,对于以往基于此观点的研究及其得出的结论提出了质疑,包括对雄性主导进化的理论作出了新的解释。11月,(Plos One)杂志发表了张亚平研究组的人类从头起源新基因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011年,昆明动物所共发表论文219篇,其中,SCI论文182篇(Nature及其系列1篇,cell及其系列2篇 ,PNAS 4篇,IF>9以上论文7篇)、CSCD论文34篇、其它论文3篇。申请专利7项,受理7项,授权专利7项(其中一项国际专利)。完成科技成果登记3项;获得云南省科技成果自然科学奖三等奖3项。


    2011年,昆明动物所承担的国家发改委项目“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验动物中心”授牌,该中心主要开展实验动物模型建立、技术服务、质量体系培训、技术转让、投融资等的一系列孵化平台,与江苏柯菲平医药有限公司签订一项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已进入临床前研究。


    2011年,昆明动物所共有20批26人次出访到1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合作。接待国外来访学者50余人次,台湾来访学者11人次,主办海峡两岸会议1次。国际合作项目共7项,其中新立项 1项,在研2项,顺利结题4 项;与国外合作发表论文共计90 篇。新获批“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1人、09年首次获批的2位“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于2011年度获得第二次延期资助;培养越南、加拿大和尼日利亚博士生3人。


    昆明动物所是云南省动物学会、云南省昆虫学会、云南省细胞与生物学会、云南省免疫学会的挂靠单位,负责编辑出版动物学核心刊物《动物学研究》。

    http://www.kiz.ca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