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科普园地>>技术转移知识
技术转移知识
国内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情况

    自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有关部门对技术转移进行考察与研究以来,技术转移活动受到世界范围内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研究机构及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国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情况

    许多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发展,将此类机构的建设看作是政府推动知识和技术创新、传播、扩散、转移的重要途径,支持、鼓励其发展壮大。下面以美国、德国和日本为例。

    1980年美国颁布了《拜杜法案》,允许联邦资助各大学的研究成果与专利独家授权或永久授权转移给产业界,以奠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为起点,掀起了美国技术转移的浪潮。在这个飞速增长的过程中,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形成了以160家非盈利组织、240家技术转移办公室及研究技术应用办公室、500多家民间中介、顾问机构为主干的技术转移组织,技术转移服务业飞速发展。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技术拥有国和出口国,社会化科技服务体制比较完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数量大、实力强,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个。该中心拥有360多个技术转让机构、3500多名专家,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以“担当政府、学术界与工业界的联系界面,专门为顾客需要服务,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有竞争力的工艺与产品”为目标,吸引了大学研究中心、独立研究中心和科技型企业加入联盟,并为其提供技术咨询、研究开发、人才培训等服务,中心年服务收入过亿马克。

    与美国相比,日本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远落后于其科研能力。1998年日本启动技术转移机构发展战略,依托重点大学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培训专业人才、完善支撑体系并就技术转移进行专门立法。到2003年,日本已拥有36家获得承认的技术转移机构以及5家获得认定的技术转移机构,东京大学先端科技孵化器中心(CASTI)、关西技术转移机构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2.国内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情况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第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984年,国内技术市场如武汉、沈阳等地举办技术成果交易会的悄然兴起;1987年,中国诞生了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服务中心;1992年,山东威海市成立了第一家生产力促进中心;2000年,科技部、教育部决定首批认定清华大学科技园等22个大学科技园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01年,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家大学技术转移机构被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002年,经科技部批准的全国首家网上技术市场“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正式启动,由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举办,被誉为“永不落幕的市场”。

    2008年8月7日至2010年,科技部根据《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先后评选出三批共202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希望通过不同技术转移模式的探索,带动全国技术转移工作的深入开展。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技术转移体系,技术市场已初具规模。据统计,我国技术市场技术合同交易额在开放市场初期只有7 亿元,到2007 年就达到了2226.51亿元。我国的技术合作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用了17 年,但从1000 亿元增长到2000 亿元只用了4 年,这充分显示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对科技不断增长的巨大需求。我国已建成大大小小的技术市场近百个,其中包括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北方技术交易市场等10个国家级常设技术市场;依托国内重点大学、科研机构的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10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44个;专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中介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1218家;各种技术贸易机构、科技咨询服务机构6万多家,从业人员达100多万人,国内技术转移服务组织已初具规模,且在继续壮大。但我国技术转移服务行业的发展还远不尽人意,粗放型技术转移服务仍占据主导地位。